122 紫禁城面圣,给乾隆画大饼-《大清话事人》
            
            
            
                
    第(1/3)页
    史密斯下南洋前,
    李郁就叮嘱他多采购燧石,表示自己会用高价购买。
    最坏的结果,
    这位红发冒险家死了,自己昧了剩余的14万两。
    中等结果,
    他混的不错,成为南洋贸易的一员,或者海盗。
    和自己会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最好的结果,
    他混的不错,成为了自己的武装触手之一,在海外帮着行事。
    ……
    归国的可能性,李郁没考虑。
    因为即使实现,也是几年之后的事。
    而且,根据他对史密斯的了解,
    一旦在南洋混的风生水起,他就不愿意回爱尔兰啃土豆了。
    同理,可用于黄大圣。
    无论他是死,是活,亦或是混成西南马帮大佬。
    李郁都不亏!
    阳谋,明明白白的分析给你听。
    随便你怎么折腾,我都血赚。
    阿切,
    李郁打了个喷嚏,第一反应,是有人在背后咒骂。
    至于是谁,不重要。
    从紫禁城到西南密林,都有被自己算计过的人。
    “驿站有黄知府的最新消息吗?”
    “没有。”
    “王神仙那边呢?”
    “也没有,似乎黄大人还在京城。”
    “哦。”
    李郁望向北边,
    心里默默的祈祷,黄文运能够简在帝心。
    拉拢,投资,并深度捆绑一个地方官不易,
    这个过程中,付出的金钱,心血,谋算都是海量的。
    黄文运如果再倒了,他真的要抓狂。
    ……
    “老爷,新来的布政使朱珪朱大人,要去拜见吗?”
    “不必了。”
    “要送些炭敬吗?”
    “不必,此人是个异数。他新官上任,若是要烧一把火了,咱们可以凑个热闹,帮着浇点油。”
    “遵命。”
    “刘千最近在干什么?”
    “他四处出公差,很少露面,像个鬼魅。”
    李郁忍不住笑了,贼兮兮的形象浮现了出来。
    而在几千外的京城,
    黄文运,走路都带风。
    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走进了紫禁城。
    巍峨的宫墙,严肃的侍卫,
    还有那秩序井然的宫女,侍卫,靠着墙根走路。
    都给了他无限的感慨。
    学到文武艺,卖给帝王家。
    他一个茅屋士子,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太不容易了。
    一旁的于敏中,
    小声拉拢道:
    “作为江苏老乡,老夫得提醒你一句,不可过于激动,君前失仪。”
    “谢老大人厚爱。”
    不过,老乡这说法太尴了。
    无论自认为是江西人,还是江苏人,都和老乡扯不上关系。
    在苏州府做官久了,
    黄通判也深知,江苏没有老乡。
    就说这京城的会馆。
    有江西会馆,陕西会馆,安徽会馆~
    苏州会馆,松江会馆,常州会馆,江宁会馆,扬州会馆~
    ……
    上次有个松江府士子,
    想投宿江宁会馆,被会首直接赶出来了。
    理由就是,
    会馆是为在京同乡提供方便的,我们不是老乡,伱去找浙江会馆,说不准他们会收你。
    于敏中,
    一个江苏人无故拉扯老乡,肯定别有所图。
    于是,黄文运的心中多了几分警惕。
    又想起了李郁的叮嘱,
    皇上说的都是对的。
    其他人说的,都不要信。
    “黄大人在想什么?”
    “晚生在想,从宫门口走到军机处,有多远?”
    “年轻的时候,我头一次站在宫墙外,也是这么想。”于敏中颤巍巍,又继续说道,“当我走进军机处,又做了军机大臣,已经是两鬓斑白。25年,足足25年呐!”
    “谢老大人提点。”
    “哎,不必客气。老夫年迈,早就想乞骸骨。你还年轻,以后的日子长着呢。”
    两人絮絮叨叨,
    直到进入了内殿,不再言语。
    一位身穿二品官袍的年轻旗人,站在台阶前。
    “可是苏州府黄文运黄大人?”
    “正是下官。”
    “本官和珅,皇上在殿内等你,快进去吧。”
    和珅很有亲和力,相貌堂堂。
    黄文运来不及寒暄,赶紧快步走入体仁殿。
    来不及细看殿内情况,
    跨过高高的门槛,走了三步,就赶紧跪下。
    三磕九拜,
    高呼吾皇万岁,礼节周到,无懈可击。
    ……
    殿内很安静,
    过了一小会,才听到了一个威严的声音。
    “黄文运,靠近点,抬起头来。”
    他立即膝行十几米,
    余光瞥见太监站立在一侧,才抬起头来。
    稍微打量了一下皇帝,然后就垂下视线。
    乾隆满意的点点头,
    “年富力强,五官端正,有些杀气,眼里有神,是个敢担事的人。”
    “谢皇上。”
    “署理苏州知府后,都做了哪些事?跟朕说说。”
    “臣先重整了城守营,肃清了和施逆可能有瓜葛的官绅。”
    “可能?”乾隆打断了他的话,问道。
    “对。臣把凡是有疑心,无实据的官吏,都调离了原位,换到了不打紧的位置上。”
    “好,好。”
    黄文运心中一松,赌对了。
    继续说道:
    “臣担心,还有余孽分子潜伏,故在城中设置了救火队和观察哨。既能救火,也能及时剿贼。”
    “不错,告诉顺天府,也学着点。”
    说来也巧,
    就在他进京前一个月,京城发生了两起火灾。
    其中一起,就在宫墙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