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十几年前,他还在念书的时候,围脖正当火热,几乎人手一个围脖账号。 想要吃瓜或是讨论什么热门消息,围脖上一手就有。 甚至当时出行,如果在高速上遇到了车祸,别慌打开围脖搜索一下,说不定就能看到现场的小姐姐发出的动态。 要知道那个时候连高德、白度地图这样的个人导航终端都还没有流行。 车载大多只有呆板的老爷机凯立德。 手机上谷歌和老虎倒是有了初级的地图导航服务,但是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 所以围脖也曾有过一段光辉岁月。 但是几年后过去,约莫在宗泽初中、高中那会儿,恶臭的饭圈文化盛行,再加上某些收了境外黑钱的水军博主,导致围脖的风气大变。 各种毒鸡汤、教唆男女对等的文章层出不穷。 那些包裹在糖衣下的文章逐渐改变了一位位围脖女的心态。 贴吧也是如此,不过贴吧虽然有些花哨,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还不至于像围脖那么恶臭和无知。 至于知乎,那就是纯粹的故事会。 他的朋友小胖子王昌城以前就经常靠给知乎撰稿赚取一些报酬。 什么绿帽反转、都市成功人士、富二代的内心独白,瞎几把一通乱编,然后加个匿了,最后再被小编收录进严选里。 只要故事性足够强,情绪拉满,逻辑稍微自洽就行。 至于白度就不用说了,搜索结果前几个必定是广告和买量。 但只要有一定的网络辨别能力就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检索的消息。 总之夏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不算早,但是到底是人口大国,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网络生态环境早已自成一脉。 永远都有刚入网的中年人或是小鬼头误入那些套路的泥潭。 只有真正的网络老哥才能保持人间清醒。 所以这几个平台他基本都不评论也不参与话题讨论,现在的网络上的风向很容易被带偏,包括一些舆论和网络暴力。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网络确实是新时代中有力的发声工具。 但是也很容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手中的伤人利剑。 尤其是在如今网络造谣的成本如此低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就像之前的ULE搏击协会,徐小冬基本也是靠着拉情绪、玩噱头、玩剧本才吸引到了足够的流量。 宗泽的原则就是只看看不评论,他绝不会允许自己成为浪潮里的一滴水。 不管这些浪潮是人为的还是自然演变的。 这些APP永远只是他查询资料的工具,他也没有那么旺盛的表达欲,企图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或是改变一个人。 这样的行为需要一定的自控力才能做到。 想想在现实中说服一个成年人的难度,就知道网络上的说服和争论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了,留着这把力气做好自己就行了。 宗泽撇撇嘴,他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就放飞了思路。 留下私信后,其实他对于“茶山守林人”是否会进行回复,持有悲观态度。 这些年许多人都卸载围脖了,要么就是偶尔上来个吃个瓜。 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短时间内不可能登录。 除非宗泽运气好,但他从来不把事情寄托在纯粹的希望上。 因此他准备查看一下“茶山守林人”的关注列表和点赞记录,企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从之前的一些动态来看,这位老哥不仅热衷于搜集奇闻异事。 而且他的本质似乎是贩卖茶叶的,还是自产自销的那种。 赣南接近闽北,同样是山地丘陵区域,就连土壤和雨水气候都差不多。 也是天然的茶叶种植区,只是名气上不如闽浙昆这三省,但种植茶叶的产业规模其实一点儿都不小。 他准备沿着这条线进行查询,也许可以找到在围脖上的宣传账号。 以此找到斗音或是联系方式,再去追朔微信等等活跃账号。 对于如何在网络上搜集信息宗某人其实颇有心得。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一点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深有体会了。 到了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他甚至可以凭借在学校里看到的某位女生的一些简单的基础信息,就通过各大社交平台找到更多关键信息,甚至是电话这样和个人信息绑定的通讯信息。 只要你给他一些线索,他可以很快就找到更关键的东西。 正当他撸起袖子,准备再当一次互联网名侦探的时候,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 一条微信提示跳了出来。 “林间游记向您发送了一段视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