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我也要-《四合院之饮食男女》


    第(1/3)页

    舍纳菲尔德机场的见闻让访问团众人没有心思再去关注为啥缺少了接机欢迎仪式。

    其实他们关注了也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衡量一下自身的体量便能知道,在这一次代表团当中,他们中还没有人够得上这种规格。

    如果足够细心,仍能从周围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其实接机的欢迎仪式有,可已经结束了。

    没错,他们这一班飞机落地的时候,访问团首批贵宾早就到酒店了。

    欢迎仪式自然是给那些大佬准备的,他们这些小虾米只配乘坐小巴车和大巴车。

    仅有的几台轿车还是为带队领导准备的,李学武有幸随同老李坐上了小巴。

    大巴车上更多的是随团和随行人员,李怀德的秘书刘斌就在后面那台车上。

    当然了,也包括众人的行李。

    李学武为啥能出现在小巴车上?

    这还得说朱小林的霸道与热情,他也不由带队主管分说,拽着李学武便上了车。

    主管再想说话,他只用一句便顶的那人翻白眼。

    “你要是比他更懂这里的工贸工作我就找你,也不用求他了。”

    你看看这话说的,那人再不懂事,还能在这种场合同朱小林较真,与李学武比较谁更懂民主德国?

    先别说红星钢铁集团管委会秘书长李学武在工业系统的名气,就说朱小林吧,现在谁惹得起?

    私下里有人叫他老不修,臭狗屎。

    反正他明年就要退了,这个时候谁惹他都是自找没趣,自找麻烦。

    朱小林正有一肚子火气没地方撒呢,真撞上去,倒霉的绝对不仅仅是自己。

    所以他说什么也没人反驳,主管一扭头,装作没看见,没听见。

    凭什么我懂就“找”我,他懂就“求”他啊?

    “甭搭理他,狗臭屁。”

    朱小林真是豁得出去,拍了拍李学武的胳膊示意他上车,搞的李学武好尴尬。

    明明他也没打算上这台车,不就是大巴和小巴的区别嘛,这有什么好在意的。

    真要是争一争前面的轿车还算能耐,搞的他好像没有分寸,仗着跟领导的关系好争勇斗狠一般。

    来时的路上已经有屁磕儿传出来了,说红星钢铁集团的关联企业抱团搞小山头。

    龙鳞马!只不过是一次工贸组织的出访活动,就有这么多蝇营狗苟利益纷争,真不知道更大的项目和活动里会有多少这样的勾心斗角,刀光剑影。

    小山头就小山头吧,朱小林不在意,老李自持身份根本不搭理这种传闻。

    他俩现在可牛哔,身边着实围了一些人,有关联企业,也有主动抱团的。

    看得出来,作为老牌的托拉斯企业,京城化工在这一次工贸访问中有着绝对的体量优势。

    前期大家的准备都不是很充足,但有李学武的提醒,京城化工带头进行了补救性资料收集。

    尤其是红星钢铁集团主动分享了一些情况资料后,有项目采购和技术引进计划和要求的企业纷纷围拢过来,准备跟着两家企业一起行动。

    出门在外,要的就是相互扶持,互相帮助。

    老李表现的比较矜持,但为人义气,但凡谁开口,他都不会拒绝,必会出手相助。

    老朱则表现的更为外向,大嗓门也提起来了,俨然成了这个小团体的带头大哥。

    他本来还想支持老李站出来搞特么一下子,结果老李比他想象中的要低调的多。

    不仅拒绝了他的提议和想法,还反过来支持他站出来,号召大家一起行动,创造奇迹。

    要不怎么说李怀德能带出一个红星钢铁集团呢,瞧瞧这尊重老同志的觉悟。

    不像泥马有些人啊……是谁他就不说了。

    “咱们车上没有外人,给大家提个醒啊。”

    李学武没往里面去坐,就坐在了门边上,瞅了司机一眼,见是国内面孔,便对着车厢里的众人讲道:“现在不是咱们的地盘了,说话做事都得有个顾忌,当心隔墙有耳啊。”

    他的手指在耳朵边上绕了绕,众人都懂他话里的意思了。

    这台车上确实没有外人,副驾驶坐着外事馆的秘书,司机也是外事馆的人。

    车厢里均是被有些人称呼小团体的成员,关上车门子,大家说话都有了谱。

    “这一点我非常赞成啊。”

    朱小林的年龄最大,也是坐在了司机的后面,听李学武如此说,回过头对众人讲道:“学武同志可是科班出身,安全保密工作最是在行。”

    他指了指斜对面坐着的李学武强调道:“既然他提到了这一点,就说明这里的环境并没有咱们想的那么乐观。”

    车厢里坐着的这些人都是来自国内工贸企业的负责人,对李学武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

    你要说红星钢铁集团里还有人不知道李学武的出身,他的家庭关系和丈人是谁还情有可原。

    但是你要说这些人不知道李学武的背景关系,那就有点可笑了。

    他们可以不知道这次出访的必要情况和目标,但绝对不能忽视同团之人的背景关系。

    都是混系统的,有几人会做不知不觉得罪人的事。

    不求有功,但也别踢了铁板才是。

    “别忘了,这里可是毛子的地盘。”

    朱小林哼哼唧唧语焉不详地给众人再次提醒了一句,车厢里众人脸上因飞机刚刚落地德国的兴奋劲一扫而空,加之回想起机场的遭遇,一个个都沉下了脸。

    毕竟在国内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到了外面自然也有一份威严,况且还是随团行动。

    外事部的秘书回头看了他们一眼,嘴角动了动没有说什么。

    有些话还得是他们自己说,自己想明白,倒是省的他多费口舌,惹人猜忌和不快了。

    正因为听到了车里的讨论,他这才多看了李学武一眼,也将这个疤脸男人的面相深深记在了心里。

    一般来说,这样的面相是不会选到外事访问团体当中的,倒不是讲什么有碍国体,而是目标太过明显,容易被对方的媒体关注到。

    说直白一点,从没有接机欢迎仪式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李怀德、李学武等人随团出访根本就不是来参观和参加高层会晤的,而是来交流业务的。

    他们是来干活的,是来干实事的,真被这里的媒体追着走,那还怎么正常开展工作了。

    光解释脸上那道疤就够对方新闻媒体炒作的了,尤其是双方的外事关系不算很和睦。

    别问,问就是此时的民主德国坚定不移地站在毛子那一边。

    原因也很简单,不站不行。

    你想吧,这里是谁打下来的?

    车上众人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了一点觉悟和想法,在下飞机以后,和上飞机回国以前,管住自己的嘴。

    在国内说错话还有机会道歉,在这里说错了话可就真没了回旋的余地。

    由多台警车、高级轿车、小巴车和大巴车组成的车队快速穿过城市,前往访问团下榻酒店。

    比较统一的是,所有车辆都拉着白纱窗帘,车内众人能从缝隙中看到较为清晰的国际都市。

    而车窗外的柏林市民则较为惊讶和意外这样的车队规模,在交通管制的隔离区纷纷驻足观望。

    “较量的最前沿阵地啊。”

    李怀德看着窗外的街景不由得感慨了一句,只觉得东德跟对了大哥,大哥真给办事啊。

    除了必要的辖制以外,在经济和技术发展上确实给足了面子和待遇。

    别的不说,优渥的慢节奏生活是哪个华约阵营能比的,这里可是罪恶之地。

    受国际关系形势影响,也应这一次访问的主要目标,东德并没有组织社会阶层迎接活动。

    很明显的表现是车队到达酒店以后,并没有看见太多的标志性欢迎语,是怕访问团看不懂吗?

    “十一点,算计时间了吗?”

    李学武在车队到达酒店大门的时候看了看手上的时间,分针刚刚走到12的位置上。

    “不能说精确到一分一秒,但也差不多。”

    坐在副驾驶的外事馆秘书突然回头接了一句,可等李学武再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跳下了汽车。

    其实也不用组织,位于共和宫附近的莱比锡酒店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主要活动和会议都在这里召开,随团人员大多也住在这边,东德已经为他们包了酒店的7层到11层。

    当然了,不用想带团的领导住在哪,一般来说,他们会去外事馆,除非这边有什么特殊的安排。

    “Sehr geehrter Gast, herzlich willkommen im hotel Leipzig!”

    听不懂,李学武会英语、俄语、法语以及一些不用学也会的日语,德语是真不会。

    西装革履,姿态优雅的老钱风大堂经理就站在门口,向车上下来的客人表示欢迎。

    可惜了,没人回应他。

    作为这一次的活动组织者,民主德国经济委员会派出了专业团队来负责访客对接与安置工作。

    既然是组织者,当然配有合格的翻译。

    这会儿双方对接,已经有从大巴车上下来的翻译小跑着过来,听见了便进行同声翻译。

    “没关系的,我们会提供翻译人员。”

    经济委员会派来的负责人给出了建议,但李怀德等人并没有开口说话。

    组织性和纪律性还要不要讲了?

    他们这一拨的带队领导是一机部办公厅主任韩松,从前面的轿车上下来,双方碰在了一起。

    趁着领导们沟通的时间,李学武同李怀德和朱小林他们一起打量起了周围的环境。

    与朱小林等人肆无忌惮打量门口排列站立身穿西服和丝袜的服务员不同,李学武在观察安全出口。

    别说他是直男,不懂得欣赏民主德国靓丽的风景线,也不是他嘴刁,看管了这种制服魅力。

    只能说他惜命怕死,身在异乡,真有个三长两短,连往哪跑都不知道,可不就是该死嘛。

    后世他住酒店都有看房门背后逃生通道的习惯,更别提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时代了。

    “诸位领导请跟我走。”

    只进行了简单的寒暄和交流,李学武便见韩松等人先进了酒店大厅,看来是安排好的。

    有随车的秘书划分好了负责组的成员,招呼着众人跟上,一起往大厅里面走。

    刘斌等人拎着简单的行李跟在后面,很有自觉地没有往前面去抢风头。

    这会儿酒店大厅里单独划出来的媒体区域是有些摄像机和照相机,以及记者存在的。

    只是他们时不时问出来的问题让众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就在这一声声德语的采访中,真有冒出几句中文的,也都是表述不清楚,众人多没有理会。

    这个时候外事馆的带队负责人走上前,用熟练的德语与媒体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

    对方因为没有采访到随团人员明显有些不满,但多数人还是抱着磨洋工的心思没太在意。

    主角已经进去了,这些随团人员有什么新闻好挖掘的,他们留在这更多的是任务要求。

    说起来,大家也是“自己人”,信奉的也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一套,叫声同志也不为过。

    但是吧,意识形态的竞争关系,让大家在合作交流中产生了一些警惕和防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