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恪虽已得玉玺,但朝中根基尚浅,文官武将各怀心思,尤其是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绝不会轻易臣服。 若李恪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关系,恐怕即便登基,也难以长久。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既欣慰又担忧。他缓缓睁开双眼,低声自语:“恪儿,朕能帮你的,也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的路,便要靠你自己走了……” 寝宫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李世民复杂的神情。而宫外,李恪站在高台之上,目光远眺,心中已有了计较。 李世民所料不错。 次日,太极殿上,李恪上朝,端坐于御座之上,神色沉稳。 然而,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文官集团显然不服这位新君,尤其是李恪年纪尚轻,又无显赫功绩,他们心中难免轻视。 一名年迈的文官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敢问陛下有何才学,可担此大任?治国之道,非儿戏也,还请陛下与臣等辩论一二,以安天下之心。” 李恪微微一笑,目光如炬:“爱卿既有疑问,但说无妨。” 那文官冷哼一声,道:“如今国库空虚,百姓困苦,陛下可有良策振兴国民经济?” 李恪不慌不忙,缓缓说道:“朕有三策。其一,修订律法,放宽商贾之禁,开设夜市,促进货物流通,增加税收;其二,通边关,与西域诸国互通有无,以丝绸、瓷器换取良马、珍宝,充实国库;其三,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按田亩征税,使百姓有田可种,有钱可赚,安居乐业。”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寂静。 那些原本准备刁难李恪的文官面面相觑,竟无言以对。 李恪的三策不仅切中时弊,而且条理清晰,显然早有准备。 然而,长孙无忌岂会轻易罢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