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两人相拥而泣,场面十分凄惨。 李恪静静地看着这深情一幕,眼神中透着一丝冷酷。 这场政治博弈还远远没有结束,高昌王虽然此刻看似屈服,但心中必定暗藏怨恨。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在这场复杂的棋局中,步步为营,确保大唐的利益和威严不受侵犯。 过了许久,李恪微微皱眉,开口打破了这压抑的气氛:“时间差不多了,高昌王,你也该启程回国了,王妃就留在长安吧。” 高昌王缓缓松开王妃,转身面向李恪,眼中满是仇恨,但还是强忍着说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告退。” 高昌王微微颔首,强忍着满腔悲愤,脚步踉跄地退了下去。 眼见此景,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不少大臣纷纷出列,面露忧色,言辞恳切地劝谏李恪: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如此逼迫高昌王,万一他狗急跳墙,举兵反叛,西域各国必然响应,届时边境战火纷飞,我大唐恐将陷入危机重重之境啊!” 这些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皆是忧心忡忡,极力陈述着其中利害关系,试图让李恪改变主意。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看着李恪被百官围攻,心中暗自得意。 在他心中,已然打好了如意算盘。 只要高昌王真的被逼反,引发西域大乱,他就有绝佳的机会将三位皇子接回。 这三位皇子一直是他手中的重要棋子,若能借此契机重新布局,说不定能扭转当前局势,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谋划。 然而,李恪却丝毫不慌。 他目光冷峻地扫过朝堂,突然将视线定格在长孙无忌身上,高声说道:“众卿莫要忘了,这主意可是长孙无忌提出来的!朕不过是觉得此计能彰显我大唐威严,才允准了此事。” 李恪巧妙地将锅甩到长孙无忌头上,瞬间将自己置身事外,好像这一切决策与他毫无干系。 长孙无忌脸色骤变,没想到李恪竟会来这一招,将责任全都推到他身上。 他正要出声辩解,却听李恪接着说道:“怎么,诸位爱卿若是对此不满,觉得朕决策有误,不妨站出来,与朕腰间这佩剑比比锋利!” “看看是你们的言辞厉害,还是本王的剑更快!” 李恪说着,手按在剑柄上,眼神中透着一丝杀意。 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鸦雀无声。 百官们面面相觑,无人再敢吭声。 毕竟,在这朝堂之上,李恪身为帝王,手握生杀大权,谁也不敢轻易触怒龙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