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肖子轩的学习计划-《大国名片》
第(2/3)页
吕子龙本想回绝了肖子轩的提问的,但是看到他真诚的眼神,又不忍心拒绝。于是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脑子里在飞速地转动着。肖子轩看吕子龙的眼神,知道他正在思考,也不敢打扰,就笔挺地站在原地等候。
以什么方式考呢?警察学校招录的时候,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化成绩,一种是体育成绩,还有一种是面试成绩。那么现在需要招录的是移民警察,肯定不会脱离了这个大框架。但是考虑到战士群体的特殊性,肯定要不会全盘照抄。那么最大的可能性是,进行文化考试、体能测试,这两项肯定会有,至于第三项,面试则不一定了。毕竟全国这么多的战士,一个个面试过来得多长时间啊?改革的时间短任务重,领导在大会小会上都强调过了,不可能把时间拖得很迟,这个倒不太好把握了。
于是吕子龙把心里的想法跟肖子轩作了一个说明。
肖子轩听后频频点头。吕子龙分析得很有道理。体能测试,肖子轩是不怕的。别看他是个富二代公子哥,家里条件好,营养跟着上,身体壮实得很。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他经常跑步锻炼,还打篮球踢足球,身体不亚于一般的运动员。文化考试,肖子轩还是有点犯怵的。他尽管是大学毕业,但是这大学怎么来的,别人不说,他自己还是知道的。
家里富裕的条件,让肖子轩从小不太喜欢学习。他脑子不笨,但是跟玩比起来,学习太累了。所以从小他比较抗拒学习,一直以来成绩都不算很好。幸亏父亲钱多,遇到的学校一路开绿灯,自己猜顺利念完高中。大学的时候,考得不好,在国内考不上名牌的大学,父亲没法,出钱把自己送到国外去念了一个野鸡大学。所以现在说要文化考试,他就有点犯怵了。
“但是你不要过于担心,战士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你弱了,别人也强不到那里去。”对于肖子轩的情况,这段时间吕子龙了解了很多,他看出来,这小伙子现在比较害怕的是文化考试,得想办法打开他的心结。
“是的,队长,我不否认。正是因为我文化水平不算很强,所以我想过来请教一下您,有没有可以提升学习的方法,或者复习的渠道,我想早点复习知识。”
吕子龙又思索了一会,告诉肖子轩:“我有几个建议,你可以听一听。第一,听说这次招录是我们上级机关自行组织的,那么肯定离不开边防的知识。你知道我们边防原来有三个体系,海警体系,边防支队体系和边检站体系,海警已经划出去了,不用考虑。边防支队涉及到的,大多是办案和边境管理,那么这部分的知识你得去了解了,因为这部分的知识,恰恰是我们边检系统最薄弱的知识。办案包括了宪法、刑法、民法、治安管理法等等法律知识,以及在一些法典中关于边境管理的内容。边检的知识肯定也在考核的范围里,这段时间你们跟着我们执勤,接触了一些,但是不够熟练,我建议你要加强。还有,我们现在是空港,还有很多海港的知识,你没有接触过的,都必须看起来。第二,是公务员考试的范畴。虽然是内部的考试,但是我想,既然要招录为公务员编制的人民警察,那必须要符合公务员的要求,所以你可以到新华书店看看有没有公务员考试方面的书,可以买一些过来看看。或者到网上找一些公务员考试的题目做做看,主要是了解考试大致是什么题型,需要怎么答题,如何控制答题的时间。第三,既然考的是警察体系,那么警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你也得掌握,比如说人民警察法,内务条令、纪律条令、禁令等等,这些内容或许考,或许不考,但我想,以后你不管考上还是考不上,多掌握一些警察的基本知识总是没错的,对吧?肖子轩同志。”
吕子龙分析得非常到位,在日后的考试中,几乎被他全部猜对。
“谢谢队长,这回我明白了!”肖子轩显得非常兴奋。
“还有,我提醒你,基础的体能不能丢,基本的工作还得干,明白吗?肖子轩同志。”
“明白!”
回到寝室,肖子轩马上给自己制定了计划。
以前的肖子轩,做任何事情,根本没有什么计划,都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来了边防部队后,他发现,单位里任何的活动和工作都有方案计划,这就保证了大家各司其事,遇事能处理、不慌乱。于是慢慢地,肖子轩也学到了这种好习惯,经常给自己制定计划。
现在肖子轩的计划是这样的:每天工作的时候全心全意工作,这是自己作为一名战士应尽的义务;学习的时间,全部安排在课余时间和“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每天起码坚持三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早上比别人早起半小时锻炼身体,晚上洗澡前也利用半小时时间来锻炼身体,执勤空余,还可以利用地面和凳子进行简单的训练,这样就能充分保障自己的体能。学习上,以看书为主,头脑清醒的时候看书,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抄书。让父亲找人帮忙自己买书,并在网上购买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每周进行一次测试。
肖子轩说到做到,在别人还在迷茫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了自己漫长又艰苦的复习之旅。
肖子轩的学习方法很快引起了吕子龙和丁洁的注意。吕子龙向丁洁讲述了这段时间肖子轩转变的过程,引起丁洁的阵阵惊叹。两人一商量,觉得与其让肖子轩一个人学习,不如把科里的战士们集中起来一起学习,这样在科里形成一种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也可以让战士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不要整天去打探关于改革的小道消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