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公孙三败-《三国之铁骑南下》


    第(2/3)页

    鲍丘之战的结局,不出三日便传遍了整个幽州。

    公孙瓒所占领的广阳郡、上谷郡、右北平郡等郡县中的世家大族,纷纷起兵,杀了公孙瓒所设置的太守县令。

    想通过‘落井下石’的方法表达出对公孙瓒统治的不满。

    阎柔每到一城,当地的世家大族都会将阎柔的人马迎进城中,好生犒劳一番。

    公孙瓒已失幽民心,自此之后,公孙瓒屡战屡败,最后只能率领自己的亲信,逃到易县坚守不出。

    公孙瓒毕竟是威震北方多年的大将,久战沙场,眼光独到。之所以坚守易县是因为这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易县地理位置优越,特别适合防守。

    易县南有易水,北有巨马水,两水环绕。

    既可以防守来自南面袁绍的进攻,又可以防守来自北面阎柔的进攻。

    与此同时,易县的地势低洼,周边的河流众多,除了易水和巨马水以外,还有顺水、卢水、泒水、圣水等多条河流流经易县。

    这么多的河流,像是一道道的‘绊马绳’,将和公孙瓒有仇的且作战凶猛的乌桓族骑兵和鲜卑族骑兵阻挡在易县之外。

    第二个是公孙瓒是朝廷册封的名正言顺的易候,领地正是易县。

    在易县中,公孙瓒说一不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易县中的百姓,对易候公孙瓒也是十分信服的。

    第三个原因,竟然是因为谣言。

    在公孙瓒选择坚守地区之时,幽州内,不知从哪里传出一则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

    易县位于幽州和冀州的交界之处,正属于童谣中的“燕南垂,赵北际”。

    又因易县位于平原的中央,应了“中央”之语;其地势低洼,四周河流众多,应了“不合大如砺”之语。

    于是乎,公孙瓒自然而然的相信了易县就是童谣中说的“惟有此中可避世”的好地方。

    便率领大军,固守易县。

    威震北方的公孙瓒不仅在攻击方面得心应手,就连防守方面,也玩的炉火纯青。

    公孙瓒进了易县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修筑多层围堑,号称“千重之地”;

    在围堑中心用土堆成的高达五六丈的高台,称之为“京”,这也就是“易京”的由来;

    又在‘易京’上建高数十丈的‘楼’,称之为“易京楼”。

    “易京楼”用铁做门,里面居住的只有公孙瓒和他的妻妾们,七岁以上的男人是不准进入的。

    公孙瓒又训练妇人大声喊叫,让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的距离;

    军中的文书靠绳子系上‘易京楼’,公孙瓒也正是依靠这种方法向属下传递命令。

    同时,公孙瓒又在“易京”中囤积了三百万石粮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公孙瓒对他自己所设计的“易京”十分满意,对着身边的众人说道:

    “如今天下,各方诸侯都在抓紧时间抢占地盘,他袁绍能在我的‘易京’下守几年?

    我的‘易京’在防御方面独步天下,不仅武器众多,而且粮草充足,就算数十年,也是不愁的。他袁绍能拿我怎么样?”

    直到这时,公孙瓒手下众将才发现:到了‘易京’之后的公孙瓒,再也不是心怀天下,敢于雄霸一方的公孙瓒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