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军队难题-《盛唐:从娶杨玉环开始》


    第(2/3)页

    先前李晟和马璘出兵博州,平定贺兰进明的叛乱。

    封常清解释道:“李晟和马璘收复博州后,底下士卒劫掠百姓,李晟便拿了罪大恶极的三十人,将他们当众杀了,以平民愤。”

    李琩叹了口气,道:“我们带的兵,军纪一向不错,没想到也会出这种事。”

    封常清道:“这些弟兄们在边境过惯了苦日子,到了繁华的中原大地,免不了被腐化。前几日高将军还来信告诉臣,驻守洛阳的士卒,已有不少有骄横跋扈之举,他担心若是重罚,会冷了士卒的心,若是不罚,长此以往,必然惹出祸事。”

    李琩道:“高将军统兵多年,应该知道军纪严明,才能战无不胜。高将军之所以为难,一来是因为他和手下弟兄们太熟,拉不开面子,二来则是他不知道该怎么教导。”

    李琩说的第一個原因,封常清还能理解,但这第二个原因,封常清就有点懵。

    封常清想了想,道:“高将军精通治军,为何陛下会觉得他不知该怎么教导部下?”

    李琩思索片刻,道:“弟兄们打仗,除了杀敌报国,还为了什么?”

    “建功立业,还有……”封常清笑了笑,接道:“荣华富贵。”

    “不错。”李琩点头,“收复洛阳之后,弟兄们进驻洛阳,既没有去前线,也没有屯田,更没有外敌侵扰的危险,因此都放下心来享受荣华富贵。但弟兄们毕竟军人出身,繁华腐化之下,难免逐渐跋扈。”

    封常清觉得李琩说得在理,道:“那给他们找点事做?”

    李琩道:“我有三策。”

    “请陛下赐教。”封常清道。

    李琩道:“第一策,训练不能松懈。现在叛乱未平,边境有危,作为军士,应该时刻保持战斗状态。第二策,封闭式管理。军士们未经允许,不能到城里闲逛,都应留在军营,当然,也不能一直封闭,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让他们出去,只是非出任务离开军营,不得带甲胄器械离开。第三策,重新派人去管纪律。”

    封常清听了第一策和第二策,觉得平平无奇,因为这不过是对以往制度的重申和进一步规范。

    李靖兵法里就有规定,诸行军出师,兵士不得浪费衣资,广为吃用。又不得近田苗及城中下营,须去城十里外。不许酗酒斗打,偷盗奸非。

    李琩之前也重申过这些律令。

    封常清听了第三策,则有些慌。

    因为他觉得李琩的第三策,不就是督战队、虞侯军或监军吗?

    提到监军,封常清就想到太监监军。

    虽然现在的时空,他没有被太监监军搞死,但是李隆基启用太监监军,他还是能看到里面的弊端。

    封常清试探道:“陛下是想设立新监军吗?”

    李琩没想到封常清对监军这么敏感,微微一愣,随即摇摇头,道:“不是,监军只在于执法,若只重执法,不重教导,用儒家的话来说,就叫不教而诛。因此,我想设立一个管思想教育的纪律职位。”

    听到不是监军,封常清松了一口气,但是没有思路,问道:“具体如何管?”

    李琩道:“在兵部下面设一个司,这个司部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忠君爱国,心怀百姓,第二,有文化。然后再由这个司部的人,选拔和培养人才,输送到营级以上单位,让这些人才去宣传教导,管部队的纪律和生活。”

    李琩提出的这个思路,其实就是政委制度,他不知道这个制度是否合时宜,但总要试一试。

    封常清接着问出了下一个问题,道:“那是管纪律这个人权力大,还是指挥使大?”

    李琩道:“他们分工不同,指挥使管打仗,管纪律这个人,只管思想建设和生活。”

    封常清想了想,觉得没什么问题,道:“陛下这是个好办法,臣觉得可以试一试。”

    “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办,你带各部商议商议,各司部的人,你都可以抽调任用。”李琩安排道。

    “是。”封常清领命。

    ……

    李琩离开了政事堂,但是一路还在想着军改的事。

    他知道一些后世的军事制度,但是在缺乏相应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土壤的情况下,他也不能把后世的军事制度硬往上套,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而且,自从他当上皇帝之后,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他发现自己很少再去关注具体的个人,人口在他的心里慢慢变得只是一个数字,地方在他的认知里,逐渐淡化成了地图的一角。

    他开始在想,他这么殚精竭虑的中兴大唐,到底值不值得,毕竟他现在已经站在权利的顶峰,他想要的,都是他的。
    第(2/3)页